黄石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2-07-07 来源:幸福黄石港

  

根据《中共黄石港区委关于制定黄石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黄石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围绕建设“更具实力、更富魅力、更有活力”的中心城区目标,坚持走“三产立区、工业兴区、特色强区”之路,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抓好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旧城改造,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超常规推进“双迎”工作,实现了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较为坚实地基础。

(一)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4.8亿元,比“十五”末期翻一番,年均增长15%;全部财政收入完成5.69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亿元,年均增长15%,均比“十五”末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53.18亿元,是“十五”的8.51倍,年均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1.5亿元,年均增长22%外贸出口完成3009美元,年均增长18%

(二)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传统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通过大力实施“一二四八”(一个商贸中心、二个购物中心、四幢总部经济楼、八条特色街)工程,引进了新百百货、威伊盛国际购物中心、中百仓储、武商量贩、国美电器等一批知名商贸企业;建设了艳阳天、曼晶大酒店等一批住宿餐饮项目;打造了康家·知本大厦、电能集团等总部经济楼,形成了“总部经济”新模式;提升了南京路精品服饰、延安路夜市等特色街区,商贸流通业态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61.19%上升到2010年的65.66%,成为全区经济发展、财源建设的重要支撑。

(三)园区发展平台进一步夯实。作为全市“三园一带”重要组成部分的黄石港工业园,自2009年获省政府批准筹建以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日益优化,先后引进了神州高纯多晶硅及电子硅烷生产、华科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生产基地、邦之德大豆植物蛋白多肽生产技术改造、高纯化工1200/年光电子材料硫化锌项目产业化、邦科高速轨道交通及动车组智能检测国产化项目设备制造、方辰物流中心等一批现代制造业项目,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黄石港物流集聚园区作为全省首批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依托政策和交通区位优势,已聚集了全诚物流鑫大地港发、联海集团冷链物流等一大批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

(四)城区宜居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四城同创”,扎实开展“双迎”工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建、改建了黄石大道北延段、昌明路、湖滨西路、延安路等一批道路,刷黑了迎宾大道、天津路等十余条干道,城区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地下排水系统改造以及通讯光缆管线入地工程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城市景观建设力度加大,先后实施了磁湖北岸、东岸滨水景观工程、江滩公园等项目,建设了一批绿化精品工程,新增绿地面积366.5公顷。旧城改造加快推进,启动了胜阳港、黄石港等13个片区的旧城改造工程,建成了佳美新城、四季花城、宝石名城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了临街楼宇整治、背街小巷改造等工程,整治了一批卫生死角,打造了一批立面整治示范楼宇,新建了一批环湖楼宇亮化圈及沿路、依山亮化线,城区环境明显改善。

(五)节能环保取得初步成效认真贯彻有关节能环保的各项措施,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节能减排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活动。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先后关闭和搬迁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积极抓好区域环境生态综合治理及重点污染源治理工作,五年共完成人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补植补种310万株;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07亩,实施了青山湖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区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1.5万吨标煤,累计下降22.3%;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6%;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5%。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全区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科技事业硕果累累,2008年被省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全省知识产权试点城区,2009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迅速,荣获2005—2008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效果明显。2009年荣获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2010年荣获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一系列殊荣。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五年累计新增就业3.6万余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形成资金多元化、保障制度化、管理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慈善事业稳步发展,城低保等各项社会救助机制得到全面落实,荣获全省城低保规范化管理AA级单位。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先后在楠竹林、枫叶山、江北管理区建设了9万多平米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58元,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3%。 “三防”工作成效显著,高标准,严要求做好了防大汛、防大火、防大疫的各项准备工作。五年来,我区未发生任何重大“三防”安全事故。

(七)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人民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进一步畅通,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构建和谐城区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深入开展了“五五”普法活动为载体,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大法律服务工作管理力度,维护和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法制政府建设,全区的各项管理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宏观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深入实施“大产业、大园区、大城市”三大战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调整转型、跨越提升、打造现代核心城区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

(一)从国际层面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二)从国内层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三)从省内层面看:我省作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提出了围绕抢抓沿海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着力推进跨越式发展,打造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周边省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我省形成了“倒逼”之势,发展不够仍然是我省的最大实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进一步凸显,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消除。

(四)从自身层面看: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产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优势明显,园区承载平台进一步夯实,城区发展格局已经拉开,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有利于我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部崛起“双比照”、资源型城市转型、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湖北省首批现代物流集聚示范园区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将为我区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些结构性、机制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不优,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发展空间不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难度加大;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较大,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十二五”时期,我区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总的看来是机遇大于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跨越发展为目标,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着力点,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目标,主动融入市“三大战略”,突显商贸流通、科技创新、人文自然、基础环境四大优势,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城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奋力打造最宜居、最宜商、最宜游、最具幸福感的现代核心城区。

(二)发展定位

——全省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以获批湖北省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实验试点城区和省级现代物流示范园区为契机,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成全省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鄂东地区的现代商贸业中心。以提升商贸业态水平为重点,与武汉实现错位发展,建成鄂东地区的现代商贸业中心。

——黄石长江经济带重要的高科技工业园。以黄石港工业园和黄金山黄石港工业园为载体,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建成黄石长江经济带重要的高科技工业园。

——全市的现代核心城区。通过强化黄石港区作为经济文化中心区的区域功能、集聚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提高城市的宜居宜业水平和居民的幸福指数,打造全市的现代核心城区。

(三)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发展低碳、集约、高效型经济,进入全省服务业发展10强城区。到2015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63亿,年均增长14%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12亿,年均增长16%以上,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率达到4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2科技教育目标。2015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率先建成湖北省教育均衡发展城区,全区小学、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

3资源环境目标。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以上;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二氧化硫、化学需要量排放量下降达到省定目标;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综合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4人民生活目标。2015年,全区总人口达到24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充分就业,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2万人,实现应保尽保;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养老服务设施,完善文化、卫生、体育等基础公共设施。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500元,年均增长11.5%以上,在全市率先建成群众幸福指数最高的宜居城区。

专栏1: “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4.8

163

14

预期性

2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65.66

70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8.3

[200]

30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81.5

130

12

预期性

5

居民消费率

%

39

45

预期性

6

财政总收入

亿元

5.69

12

16

预期性

7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2.9

6

16.5

预期性

科技教育

8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100

100

约束性

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15

预期性

10

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1.2

预期性

资源环境

11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

吨标煤

/万元

1.5

1.27

[15]

约束性

12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吨水

/万元

[18]

约束性

13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0.9

1.5

约束性

14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20]

约束性

15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万吨

[10]

约束性

二氧化硫

万吨

[15]

约束性

氨氮

万吨

[9.6]

约束性

氮氧化物

万吨

[4.9]

约束性

16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60

预期性

17

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综合排放达标率

%

90

预期性

18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95

预期性

19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5

预期性

人民生活

20

全区总人口

万人

24

4

约束性

2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4]

预期性

22

登记失业率

%

4.5

预期性

2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658

33500

11.5

预期性

注:量化指标均按现有统计口径和2010年统计数据测算; [ ]为五年累计数;

 

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控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一)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市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实施三产立区战略,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注4)和生活性服务业(注5),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快培育市场体系,着力完善配套设施,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努力构建与现代核心城区功能相协调、与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相匹配、与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1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依托我区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多年来积累形成的商贸业基础顺应社会消费升级趋势,积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构筑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商业业态水平,通过盘活正隆公司等商业存量资产,支持华夏城、金虹大厦等商贸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加快引进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知名商贸品牌,培育一批在鄂东地区有影响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形成大型购物中心、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体系积极打造胜阳港、黄石港两大商贸中心区,以区域内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轴承厂、大众乐园、后河堤等旧城改造为契机,整合提升既有市场,引进国际、国内著名品牌重点发展代理经销业务。大力开发建设新兴市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辖区商业门面改造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完善服务功能、实现错位发展、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优势,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培育一批特色商业区,按照一条街、一个市场、经营一类产品思路重点打造交通路、南京路精品服饰一条街,武汉路电子器材及数码产品一条街,湖滨中路沈家营延安路夜市一条街,华新路特色餐饮一条街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繁华商业街区,促进同类经营户扎堆发展。大力推进农贸市场建设,改造钟楼等一批集贸市场,着力改善集贸市场的购物环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导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专业平台,促进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相结合,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黄石港物流园获批全省首批现代物流集聚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信息等优势,以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为方向,优化物流节点布局,完善物流供应链,形成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体系,使现代物流业成为黄石港区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运用标准化、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大力发展以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服务的现代物流业。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衔接紧密、辐射周边、畅达全国的物流中转、快运通道,使货物在各种运输方式间实现无缝对接。加快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设规模大、辐射广的专业特色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业务半径延伸至鄂东南地区的大型专业市场。大力引进培植物流市场主体,推进物流企业整合,鼓励制造业和商贸业的物流业务剥离外包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注6)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加快物流基地建设扩大规模提高配套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现代物流集聚发展。

3积极发展金融业。坚持以增强金融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保障,大力完善金融体系,推进金融市场主体建设,着力构建具有较强融资和国际结算能力,集银行、保险、证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网络化的鄂东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探索融入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吸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以及各类金融中介组织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创新与引进相结合,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提高金融资源供给能力和配置水平。充分发挥金融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加大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着力推动金融创新,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多种形式的创业风险投资,支持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引导和支持企业使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商业承兑汇票、企业债券、信托融资、委托贷款和企业上市等多种金融工具化解资金矛盾。大力发展信托、债券等投融资工具和委托贷款等金融工具等。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注7)结算系统建设,改进外汇管理和服务方式,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国际结算服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发挥保险业在社会管理、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的功能

4培育发展中介服务业。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原则,坚持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改造传统中介服务业,引导和扶持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大中介服务业市场主体和品牌培育力度,提升中介服务业的从业资质,着重推进中介服务业集聚园区建设,引导中介服务企业向园区集聚,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中介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估鉴定、公证和仲裁等法律、财务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投资项目策划评估等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各种招投标、经纪商、典当行、拍卖行、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等市场交易中介组织;培育发展计量检查、商品检验、质量检查、物价检查、从业资质认证等市场监督鉴证机构。同时,积极发展广告业推进展馆建设培育发展会展业

5突破性发展休闲旅游产依托区依山傍水,襟江带湖的自然资源,加大区域内旅游资源产品开发力度,加快推进景区重点项目及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型旅游。进一步挖掘磁湖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加强环湖景区景点开发建设,重点开发磁湖东北片情人路景观带,利用水上游乐设施、林荫小道和亭台楼阁,打造环磁湖文化休闲旅游圈;开发大众山、盘龙山风景区,实施盘龙山生态休闲度假村等项目,建设以森林、绿色为特征,以观光休闲、野外健身、动植物观赏为内容的绿色生态风景名胜区依托滨江公园,整合沿江资源建设长江外滩景观带;完善景区景点功能,着力打造“长江外滩——青山湖——大众山——磁湖风景区旅游精品线路,构建旅游产业集聚园区。同时,依托华新123号窑址及当代水泥工业创始人王涛遗迹,建设华新水泥旧址公园(博物馆),打造水泥工业旅游品牌。同时,在江北地区大力发展以垂钓、果园为重点的“农家乐”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满足都市生活的需要。

6创新发展文化产依托我区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优势,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推进影视演艺传媒产业发展,支持华夏城电影院、“磁湖梦”演艺中心等一批文化娱乐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方向发展着力实施文化休闲街区、文化艺术中心、演艺娱乐中心、影视中心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打造文化休闲娱乐聚集区。充分发挥区内科教、文化、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产品创作、创意设计和软件开发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

7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以社区服务全覆盖为目标,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推广社区服务热线,完善社区信息网络和呼叫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卫生保健和科教文体服务,加快发展家政、养老、托幼服务,全方位开展以家电维修和废旧物资回收为重点的便民服务,稳步发展就业再就业和法律服务,逐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服务体系。

(二)突破性发展先进制造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兴区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园区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后劲,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板块,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

1新能源。大力推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依托神舟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高纯多晶硅、电子级高纯硅烷等太阳能光伏材料和光伏组件,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依托华科公司,重点发展风光互补路灯、小型风力发电机等产品,将其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生产基地。

2新材料。充分利用本地和周边地区非金属矿产资源及加工技术优势,以发展功能材料为重点,促进传统材料向新型精细、高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依托正银陶瓷、华亿塑料等企业,重点发展纳米级石英石粉、滑石粉等矿产品精深加工,新型陶瓷原料及陶瓷制品开发生产,高性能塑料板材生产,将华亿塑料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塑料板材生产基地。

3装备制造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以成套化、精密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推广应用微机控制技术,促进优势装备规模化、高端化,增强产品的配套能力、替代进口能力和升级换代能力,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和优势品牌。依托网安、宇翼、凌宇、聚达等企业,重点发展高压开关、非晶合金变压器、配电自动化设备、高速轨道交通及动车组智能检测检修成套设备、智能化物流仓储设备、电子程控系统及电力设备等产品;依托通达模具等企业,重点发展中小型精密模具制造。2015年,全区形成23家技术含量高、年产值过20亿元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

4农副产品加工充分利用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农产品资源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方便、特色、绿色、营养保健高附加值为主攻方向,积极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和优势品牌,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聚,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依托珍珠果公司,重点发展珍珠果系列饮品,配套带动包装彩印等行业发展;依托食博园、禽蛋冷冻厂等企业,重点发展黄石港饼、白鸭皮蛋等具有黄石特色的品牌产品;依托联海集团、健丰牧业等企业,重点发展肉食品加工产业,形成集养殖、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屠宰加工、检验检疫、冷链物流于一体的产业链;依托邦之德、东方绿源等企业,重点发展肽黄金饲料等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产品;依托方辰棉业,重点发展棉花初级加工,为本地及周边地区纺织产业提供优质原料。同时,依托江北农场蔬菜、水产基地,大力发展城郊农业,重点发展蔬菜标准园和渔业水产品牌,解决城市“菜篮子”问题。

5生物医药。加快推进医药企业的搬迁和扩能改造,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上山虎、神农草等自主品牌,引进开发转化先进生物医药技术成果,发展医药新品种和新剂型,不断巩固和发展抗肿瘤药、抗生素药和硬膏剂类药优势。依托飞云、卫材、黄抗吉雄、灵奇等企业,重点发展羟基喜树碱、丝裂霉素C抗肿瘤类药;四环素、红霉素、利福平抗生素类药风痛灵、巴布膏膏剂类药,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打造鄂东南地区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五、构筑园区发展平台

(一)黄石港工业园

1发展目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建设以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区,打造“小、精、尖”型成长性产业基地。2015年,园区内工业企业达到3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

2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江北地区的交通、城建、产业、生态互联互动,推进跨江发展。加快推进园区三纵六横道路、5.4公里供电线路架设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江北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策湖大堤整治及加固、防洪排渍泵站建设等项目。

3空间布局。在园区西北部五一港以北,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项目;在园区东中部五一港以南,小闸口以北重点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同时,建设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吸引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型项目入驻。

(二)黄石港物流

1发展目标。突出基础性、公共性、集约性、服务性的特点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以及大广高速、沪蓉高速,加快建设物流园区与辐射区域间的集疏运快速通道,形成配套完善、服务高效、覆盖鄂东南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2015年,园区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第三方物流业务量占园区物流总量的80%以上;把黄石港物流园区打造全省物流集聚示范园区。

2发展重点。坚持“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推进物流运输场站、仓储配送等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商品中转、智能分拣、流通加工等各环节的增值服务功能。加快实施鑫大地公路口岸物流、有色物流信息中心、联海冷链物流等项目,积极引进浙江传化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现代物流企业落户园区。加快推进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为原材料、产成品、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提供便捷高效地仓储配送、中转换装物流服务

(三)黄金山黄石港工业园

依托黄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和平台优势,加大与开发区的沟通协调力度,加快推进黄金山黄石港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符合低碳、环保理念的企业,实现共建共享和飞地发展。2015年,引进10家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0亿元,工业增加值3亿元以上。

六、凸显现代核心城区地位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着力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旧城改造,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核心、高新产业成长核心、文化旅游创意核心、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核心,进一步凸显黄石港的核心城区地位。

(一)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道路刷黑改造,加快实施消防路、广场路、交通路、延安路、沿江大道、黄石大道北延段、花湖大道等一批道路刷黑改造工程,着力抓好一批背街小巷和社区道路改造。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大力实施路灯照明、管网下埋、杆线入地等工程,围绕旧城改造片区加快建设购物网点、医疗卫生、教育托幼、停车场地、健身娱乐、治安消防、公共避灾等设施。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及景观建设,实施江滩防洪绿化景观工程、青山湖园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磁湖东北片(情人路至儿童公园)景观整治改造、黄石大道北延段、沿江大道、桂花路绿化带及园林景观建设等一批工程,加快建设20个社区“三小”(小游园、小广场、小森林),打造带状绿地、生态绿轴、滨水景观廊道和城区公共绿地公园。“十二五”期间,新建城区道路25公里,刷黑道路50公里,改造背街小巷道路80条,彻底消灭泥巴路。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建成各类公园、景点150处,使每万人拥有公园、景点达到5处。

(二)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按照“改造一片、完善一片、提升一片”的原则,结合旧城改造,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房建设,重点实施人民街片11.8万平米、市建村片7万平米、江北管理区4.5万平米棚户区改造等一批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博雅丽都、三六工贸一期、二期、江北新建、地质里片、黄棉片、磁湖北岸、黄棉堤片、延安路片、东楚三期、华新路片、大众乐园、交通里片旧城改造和商住开发项目中配套建设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廉租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解决低保户和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坚持依法拆迁、阳光操作,落实拆迁补偿政策,建立保障性住房融资平台,统筹使用政府廉租房建设资金和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建设住宅60万平方米,实施危旧房改造55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10万平方米,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

(三)优化城区空间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特色,明确功能定位,重点打造五大组团。胜阳港街道组团(注8)依托发达的商贸业和完备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市的商贸购物中心、金融中心和文体休闲中心;黄石港街道组团:以旧城改造为契机,依托襟江怀湖、交通便利的综合优势,建设全市最重要的生态居住区;沈家营街办组团:依托辖区内湖北师院等科教文化智力资源以及磁湖北岸、大众山风景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研发创意、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红旗桥街办组团:依托辖区内众多的宾馆、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和总部经济大楼,结合市建村旧城改造,重点发展餐饮、住宿、休闲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江北管理区组团:以跨江发展为契机,以江北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农家乐休闲旅游带。

(四)提高城区建设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城区“四城(卫生、环保、旅游、文明)同创”,巩固延伸双迎成果,加大环境整治和监管力度,大力实施“洁绿亮美工程,更新改造道路清扫将机械、垃圾转运车辆、果皮箱、公厕,增设垃圾转运场所,完成谭家桥连通港的综合整治,改善青山湖周边面貌,打造黄石港亮丽名片。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15年,全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成省级环保模范城区

(一)加强水污染防治。全面实施《黄石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推进青山湖水环境修复工程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引江入湖”,构建良性的水生态系统,改善城区内湖水环境质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新上项目达标排放。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和重点区域的环境监管力度。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江北工业园污水处理一期工程等项目,新增1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实现园区生产生活废水达标排放。加强长江黄石港段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水质有影响的旅游、开发建设和畜禽水产养殖等活动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到2015年,化学氧量、氨氮排放量总体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10%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以上;长江黄石港段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二)加强大气环境整治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搬迁,促进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相分离。建立和完善二氧化碳减排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大对重点工业企业废气污染排放的监管治理力度,以培育发展低碳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增强固碳能力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力推进改气和集中供热工程全面淘汰燃煤锅炉,使城区气化率达到95%以上积极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烟煤型污染。抓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强对建筑工地的管理,控制道路运输扬尘污染。“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碳排、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到市定要求;汽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达310天以上

(三)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实行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价制度,对危险废物(含危险化学品)产生、收集、存放、运输、处置及综合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全面防范环境风险。完善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存和处理系统,加快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大对医疗废物的处置监管力度,完善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实现全区医疗垃圾市医疗垃圾处置中心集中处置。到十二五”末期,全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四)控制噪声污染加强各部门的联动执法加大对噪声污染的监控和整治力度,开展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积极创建安静模范小区

对工业企业扰民噪声源实行限期整改,积极开展交通噪声专项整治行动,继续推行城区机动车禁鸣大力倡导文明经商,加强对商贸、餐饮、娱乐等行业噪声扰民的综合整治,强化对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特别是高考、中考期间以及夜间等重要时段的噪声扰民行为坚决予以取缔。“十二五”期间,噪声昼间、夜间达标率分别达到95%90%以上;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小于70dB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以节约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9),构建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以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为重点,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建立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积极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抓好工业、服务业和城市生活节水,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促进企业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2015年,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到1.04吨标煤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建成省、市级环境友好企业5家。

八、全面推进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科技事业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首要任务,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目标,以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建设创新型核心城区。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整体素质。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重点领域,引进、消化、吸收、研发和推广一批先进技术,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立各类研发机构,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确保财政对科技经费投入的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建立财政投入、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大力推进科普服务能力和基层科普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等科普宣传活动,加强科普网站建设,加大对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普宣传的力度,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政府积极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效推动的科普工作新格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到201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幅20%以上;建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5实施10项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组织100项重点技术攻关,转化80项重点高新技术成果专利申请量达到200件,年增长10%,其中企业专利不低于30%,培植市级以上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5

(二)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率先成为省级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建设1所公立示范幼儿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扶助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大力扶持学前教育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中山小学、江北小学、市府路小学、武汉路小学的校园整体改造工程。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坚持走“一校一品”、“一校多特”之路,突出办学特色,培育教育品牌,完善督导评价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着力解决择校等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十二五”期间,我区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市继续保持领先,学前幼儿入园率达95%以上;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

(三)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为打造核心城区提供智力支撑。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重点环节,盘活人才资源存量,优化人才结构,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促进人才规模、结构、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人才流动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重点引进紧缺人才、专业人才和领导人才,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工作,采取户口迁移自由、来去自由的流动方式,人员编制、工资收入分配等按国家和省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政策执行。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妥善解决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和创业型人才。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对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的整合力度,搭建人事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

(四)文化事业

充分发挥辖区文化资源优势和公共文化设施功能,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街道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江北管理区)工程,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室建设。完善公共文化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网络建设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稳步发展基层文化队伍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抓好以华新水泥旧址为代表的近代工业遗产和以黄石港饼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快经营性文化团体转企改制步伐,使之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型文艺团体。大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创新基层文化活动形式,积极繁荣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积极发展广场文化围绕年节庆典,突出主题,引导广场文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坚持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繁荣新闻、宣传、文艺、图书、档案等文化事业着力增强文化底蕴,提升文化软实力。“十二五”期间全区建成1个区级文体中心、1个区级青少年活动基地、2个街道文体站38个社区文化室,实现全区综合文体设施全覆盖;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建设文化强区的目标

(五)卫生事业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推进机制创新,优化服务管理,攻坚克难推动医改工作,为城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区规划设置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综合医院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调整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方便患者就近就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模式深入开展居民健康教育,普及健康常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疾病加强疫苗接种和疫情监控提高对重大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积极推进以建立“居民家庭健康电子档案重点的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扩大健康档案覆盖面,变死档”为“活档”,各种疾病的有效防治提高参考依据。进一步强化医德教育,加强医师执业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医疗质量管理、评价监督体系,强化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积极引导合理用药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基本药物实行集中网上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严格防止药品价格虚高。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对食堂、中小型餐饮企业卫生状况的整顿、督查工作力度,切实维护食品安全。2015年,全区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五苗免疫接种率达98%以上;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280/10万以内;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率达100%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达60%以上将黄石港区打造成为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城区。

(六)体育事业

以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建设体育强区为目标,加快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开创辖区体育事业新局面。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建成黄石港区文化体育中心和一批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路径统筹抓好新建居民小区和旧城改造配套体育设施项目建设,配合市体育局建设黄石奥林匹克健身中心坚持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推进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群众体育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建立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辖区文体站点建设,强化体育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水平。积极发展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社团组织,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体育进学校、进社区活动,统筹做好老年人、残疾人体育工作,促进辖区群众体育均衡发展。2015年,全区街道两场一室(即篮球场和全民健身场、体育活动室)覆盖率达到100%;社区一场一室”覆盖率达到70%,社区健身器材覆盖率达到100%辖区居民人均享有的体育健身场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辖区总人口的45%以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率保持在80%以上青少年在校期间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居民身体素质显著提高,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或超过国家平均水平。

(七)就业和社会保障

始终坚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坚持以创业带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加大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争创全国创业型示范城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大力开展就业援助,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零就业”家庭和“5040”人员等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各类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建立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完善失业预警机制,确保全区调查失业率(注10)控制在4.5%以内。进一步巩固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制度,改善劳动条件,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管理体制统一、保障方式多元、资金渠道多样、管理服务和基础工作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针对我区就业形式多样、流动性较强、农民工居多等特点,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将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工以及有条件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努力提高保障标准。鼓励和引导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形成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保合一,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

(八)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

强化社会救助功能,加大分类救助力度,以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重大疾病救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于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体提供“保基本、可叠加、可组合”的救助套餐。建立以家庭支出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机制,提高特殊困难家庭生活、医疗、教育等救助措施的针对性。进一步完善城低保制度构建与城区实力相适应、群众满意的城低保管理模式提高低保发放标准,实现应保尽保。认真做好低保对象的医保参保及救助工作,推进困难群体医疗救助与医保同步结算试点。建立区级救助中心、街道救助管理中心和社区救助管理站,形成救助管理工作三级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制定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创新慈善募捐方式,完善慈善捐赠网络,为社会弱势群体募集更多善款。进一步完善灾害救助和救援体系,建立自然灾害趋势分析和评估制度,制定和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试点工作,切实提高防灾应急能力和善后救助功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建成一个区级福利院,创10家老年人日间照料机构,新增1000张养老床位,为2.7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建设10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开展独居老人结对关爱活动,满足辖区老年人健身、休闲、娱乐的要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加快孤残儿童的救助工作,落实优待政策,提高孤残儿童的教育康复水平实现孤有所救、孤有所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支持兴办福利企业,为更多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水平,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殡葬观念,规范殡葬行为,确保火化率达到100%

(九)社区建设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以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改善社区工作条件,完成12个未达标社区服务用房建设促进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建立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一区一品”的创建活动和楼栋文化建设创建活动,创建20个精品社区,使之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融洽的和谐家园。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社区服务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之支撑。

(十)人口与计划生育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加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推进制度创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到2015年,出生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6%以上。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倡优生优育,明显降低可以预防的、高发的婴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以下,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改善人口结构,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加大对产前性别鉴定等非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树立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促进人民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加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力度,破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计生管理难题,改革流动人口计生统计和考核评估制度,完善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计生工作责任制,探索城区封闭住宅小区计生管理模式,形成“统筹管理、均等服务、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计生工作格局。加强计生管理体系建设,继续推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严格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人口和计生工作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以人口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面建立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促进人口和计生领域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决策方式的优化。加快建设计生服务工作机制,强化基层网络建设和基础工作,进一步下移计生工作重心,推进区计划生育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实现从育龄妇女管理向全员人口管理转变。大力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十一)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塑造城市精神。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以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切实提高全体居民的文明素质。

(十二)民主和法制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人权保障,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各类社会自治组织在协调社会利益和调处社会纠纷方面的功能整合各方面力量,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构建法制和谐城区。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区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提高社会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进一步加法律服务工作管理力度,建立法律服务工作者诚信档案,严格落实法律服务队伍教育惩戒措施积极做好公证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推进普法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九、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全面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扩大开放,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

(一)加快推进各项改革

1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内部监督管理机制、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弥补职工安置资金缺口。

2社会事业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多元投入”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农林水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深化科技事业改革,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以招生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师人事分配制度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着力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保障改革,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切实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层级,下放审批权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进一步扩大开放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1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以园区发展平台为载体,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采用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形式,主动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品牌和民间资本来区投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引进能够提升全市商贸流通业态水平的大项目、能够体现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对城区功能具有显著提升作用的文化旅游及房地产项目;工业领域重点引进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占地少、污染小、贡献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注重完善投资软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2015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

2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施科技兴贸、品牌兴贸战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对外贸易质量深挖出口潜力,鼓励各类企业扩大出口,扩大对外贸易总量,着力培植新的对外贸易增长点。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推进市场多元化,不断提高新兴市场的出口份额。充分发挥我区服务业基础和科教人才等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服务贸易,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2015年,全区出口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5家,五年外贸出口累计达到6亿美元,年均增长12%

十、规划实施和保障机制

本《规划纲要》是全区2011年至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区建设的蓝图,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规划的实施。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提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完善决策目标体系、执行责任体系和考核监督体系。科学合理编制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分领域、分阶段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协调衔接。编制实施好区级专项规划和街道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应成为本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主要明确特定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为政府安排投资提供依据。各街道办事处依据区级规划纲要,组织编制和实施本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既要确保区级规划在本行政区的落实,又要结合自身实际,突出特色。搞好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加强本《规划纲要》与市级《规划纲要》的衔接配合;建立本《规划纲要》与我区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区级专项规划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

(二)明确方向任务,分类引导实施。本《规划纲要》提出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为了给市场主体以明确的导向,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政府要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维护公平竞争,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不得干预市场机制正常运行。本《规划纲要》确定的打造园区发展平台、凸显核心城区地位等重点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要加快推进制度创新,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健全利益导向机制,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本《规划纲要》确定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承诺,主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对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任务,主要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力实施。如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着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衔接,统筹协调,强力推进。

(三)加强宏观调控,保障平稳运行。围绕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合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政保障和支付能力,逐步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使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整合政府投资,改进投资方式,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科技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支持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实施质量兴区、名牌兴企战略,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加快发展。及时发布产业导向信息,灵活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企业集聚,向园区集中。强制淘汰高消耗、高污染、质量低劣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加强土地调控,优先满足重大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生态建设用地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政府指导和调节的针对性。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组织好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供需衔接。构建反应迅速、协同高效、处置有力、保障到位的应急体系,切实提高应对经济运行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突出重点领域,强化项目支撑。为了实现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实施一批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结合本区资源优势,认真筛选、包装一批大项目,尤其是一些投资规模大的项目,吸引更多资金直接投向的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初步规划建设项目189项,总投资约800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168项,总投资约700亿元。重大项目中,现代服务业项目78项,总投资251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28项,总投资约102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6项,总投资228亿元;生态环境建设项目10项,总投资40亿元;社会事业发展项目36项,总投资79亿元。

(五)实施“三大工程”,夯实发展基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抓好具有战略意义的“三大工程”,全区各级各类规划都要通过具体目标、具体政策措施和具体项目落实这“三大工程”,构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1实施“示范工程”,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结合构造多个功能集聚区的构想,科学合理布局满足发展需要的带、网、点,特别要重视核心商业区、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特色商业街区、信息服务功能区、文化娱乐休闲区等规划布局,最大限度利用好我区的土地资源,提高国有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优化空间布局。着眼于立足黄石、面向鄂东、辐射全国的战略目标,把选择市场需求量大、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构建特色产业链。

2实施“优化工程”,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汇全区之优,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我区的公信力和美誉度。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开辟“绿色通道”,推进政务公开,创造优质、高效、和谐的政务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完善价格、收费政策体系,引导企业和个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3实施“创新工程”,开辟发展新路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先行先试”理念,制定“试验区政策”体系,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道路;创新“市场准入”理念,实行“国民待遇平等原则”,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企业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鼓励非公有经济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行体制,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打造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六)改进组织管理,建立修订评估机制。完善评价考核和监督制度,按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的不同要求,实行分类评价考核。本《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各街道、各部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要加强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分析,适时组织规划中期评估,及时对规划相关指标任务进行调整。规划纲要经全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由区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如遇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确需对本规划纲要进行调整时,由区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按程序报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执行。

首页 | 网站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黄石港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北黄石市黄石港区人民政府磁湖路180# 联系电话:0714-3042828

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007号 网站标识码:4202020002 鄂ICP备16019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