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港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根据《黄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黄石港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黄石港区教育事业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黄石港教育呈现均衡、优质、特色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我区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各类教育有序发展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全区幼儿园49所,在园(班)幼儿达到0.92万,普惠幼儿数占比87.7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9%。新(改、扩)建幼儿园21所,新增学位4650个。全区省级示范幼儿园3所,市级示范幼儿园6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区中小学16所,2020年秋在校生达3055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巩固率99%,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8%以上。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全区普通高(完)中1所,在校学生1834人,初升高比例连续6年保持在95%以上。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全区普通高校1所,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达15917人。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区共有各类民办学校(培训机构)171所,在校学生达2万余人。
(二)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
重点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效破解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影响。以“集团+成员校”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八中、十四中、广场路小学、中山小学四大教育集团深化改革工作,初步形成了“四大教育集团+四所品牌学校”的义务教育办学新格局。成立育才后勤服务集团和财务核算监督中心,加强了中小学餐饮、课后服务项目和学校财务的日常审核和监督。积极推进“区管校聘”教师人事管理改革,激发教育内部活力。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出台招生“五严禁”政策,全面实施网上招生,招生行为进一步规范。深化“健康课堂”课题研究,以语文主题学习教改实验和数学学科整体推进“知识图谱” 课改实验为抓手,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健康课堂范式。
(三)教育治理开创新局面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推动全区教育系统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五纳入”,办好思政课“主心骨”,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把牢学校活动“主战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开展教育扶贫领域不正之风、中小学“乱收费、乱招生、乱办班”等专项治理行动,每年开展师德教育周活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组建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专班,制定“一园一案”治理工作详案,完成9家幼儿园“转普”治理。强化依法治校,建立了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三重一大”事项集体议事决策制度和挂牌督学制度,形成了“一校一章程”“一校一制度”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依法执教能力明显提升。
(四)教师队伍素质明显增强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现有教职工1732人,专任教师1637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全国名校长1名、全国师德标兵1名、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名师6人、省特级教师7人,国家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名师工作室3个,市名师(名校长)28名,6名教师获正高级职称。加大教师招考力度,“十三五”期间,通过公开招考招聘教师289名,为教育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广泛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教师专业培训,“师德锻造、校长提升、名师培养和校本研修”四大工程稳中有进,“领航、领雁、青蓝”教师培养工程全面展开。实施了教师岗位设置、工资结构调整和养老保险改革,教师责任感显著增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五)教育保障水平得到新提升
区委区政府以“支持教育怎么都不为过”的理念,义务教育经费足额纳入了政府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单独列入区财政预算并实现了“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紧扣人民群众关注的“大班额”问题,完成了市府路小学、老虎头小学、武黄路小学(一期)、十八中(一期)等4所学校改扩建工程,磁湖北岸学校、花湖小学、中山小学(一期)、楠竹林小学、十四中黄石港校区等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全面启动。2020年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143个,大班额比例7.3%,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控制目标。2020年在全市率先全额发放义务教育“比较绩效工资”4935.15万元,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中小学校“班班通”班级覆盖率达到100%,常规装备达到国家新标准的学校比例达到98%,建成标准化实验室学校比例达85%,6所学校被评为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建成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和一键式报警系统,校园“三防建设”达到100%。实施了后勤配套设施标准化、后勤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本化、队伍专业化建设。大力推进阳光信访,落实维稳责任。
(六)教育质量效益站上新高度
以区域推进“幸福德育”课题研究为抓手,广泛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文明伴我成长、我们的节日、朝读经典等一系列德育主题教育和德育品牌学校创建活动,形成黄石港区德育特色,学生品德合格率达到100%。深入推进高效课堂研究与实践,以语文主题学习教改实验和数学学科整体推进“知识图谱” 课改实验为抓手,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健康课堂范式。“十三五”期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一师一课”国家级优质课27节,省级优质课131节,是全市获奖最多的县(市区)。全区中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多项重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先进单位。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区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全面实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15所学校成为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8所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老虎头小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
“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数据 | ||||
类别 | 主要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十三五” 变化情况 |
全区 | 在校生数(万人) | 4.2368 | 5.7533 | 1.5165 |
学校数(所) | 53 | 67 | 14 | |
教职工数(人) | 3109 | 4020 | 911 | |
其中:专任教师(人) | 2489 | 3405 | 916 |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9.9 | 10.25 | 0.35 |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3.9 | 14.6 | 0.7 | |
学前教育 | 幼儿园数(所) | 35 | 49 | 14 |
在园幼儿(万人) | 0.7906 | 0.9227 | 0.1321 | |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95 | 99 | 4 | |
九年义务教育 | 学校数(所) | 16 | 16 | 0 |
其中:普通小学(所) | 11 | 11 | 0 | |
普通初中(所) | 5 | 5 | 0 | |
在校生数(万人) | 2.4042 | 3.0555 | 0.6513 | |
其中:普通小学(万人) | 1.6722 | 2.1905 | 0.5183 | |
普通初中(万人) | 0.732 | 0.865 | 0.133 | |
义务教育巩固率(%) | 97 | 98 | 1 | |
高中阶段教育 | 学校数(所) | 1 | 1 | 0 |
其中:普通高中(所) | 1 | 1 | 0 | |
中等职业学校(所) | 0 | 0 | 0 | |
在校生数(万人) | 1685 | 1834 | 149 | |
其中:普通高中(万人) | 1685 | 1834 | 149 | |
高等教育 | 学校数(所) | 1 | 1 | 0 |
高考录取率(%) | 80 | 95 | 15 | |
在校总规模(万人) | 16055 | 15917 | -138 | |
校外培训机构 | 学校数(所) | 78 | 171 | 93 |
特殊教育 | 在校生数(人) | 72 | 82 | 10 |
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 | 85 | 90 | 5 |
回顾“十三五”黄石港教育改革发展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五年,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日益巩固、教育投入大幅提升的五年;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的五年;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五年;是教育对经济社会贡献力度明显加大、黄石港教育影响力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五年。
二、“十四五”黄石港区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黄石港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围绕“五个临空”战略和“四区”建设目标,全面推进现代化幸福城区建设的关键五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强国的远景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大教育改革开放的步伐,实现教育现代化,保持义务教育在全市的领先地位,是黄石港区教育的新使命,也是黄石港区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创新发展的黄石港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新使命。
“十三五”期间,黄石港区以文化氛围、市民素质、人文环境为主的“软实力”在全市县市区中竞争日益凸现。“十四五”,黄石港区“全域临空”发展已定位,“五个临空”战略布局蓝图已绘就,黄石港区教育要继续巩固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必须依靠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二)跨越发展的城市建设,对教育提出了新任务。
黄石港区“人文临空”战略和“全域临空”经济加速发展,高端智造、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科技研发、教育研发等产业给配套学校建设和学校改革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需要教育必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多元需求,充分发挥教育引领、聚集和辐射作用。
(三)变化发展的教育规模结构,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对教育人口的布局和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人口结构变化使学前教育面临扩大规模和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义务教育面临优化资源配置的挑战,高中阶段教育面临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的新要求,幼有所托、老有所养面临加速普及化的难题。
(四)优质公平发展的教育需求,对教育提出了新期盼。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程度持续提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要求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公办和民办教育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同质全覆盖,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三、“十四五”黄石港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十四五”规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为总目标,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在黄石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教育强区和人力资源强区,为黄石港区“区域临空”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优先发展。把发展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之举,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2.创新发展。将改革创新作为黄石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
3.协调发展。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始终,推动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4.绿色发展。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教育评价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育管理。
5.开放发展。牢固树立开放办教育的思想,促进校际协同发展、城乡协同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提升黄石港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6.共享发展。把教育共享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实现学有优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
(三)基本思路
以健全“四个体系”(即区域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课程现代化体系、教育评价现代化体系)、深化“六大建设”(即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规范化建设、教师专业化建设、课程现代化建设、学校特色化建设)为总牵引,抓实“六个工程”( 党建引领工程、品牌建设工程、提质强校工程、智慧教育工程、强师铸魂工程、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推动全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区域教育走向现代化。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教育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基本实现,公平教育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把每一所学校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备,教育体制进一步健全。率先完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评估任务,教育综合实力保持在黄石市的领先水平,达到全省先进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基本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区。
2.具体目标
(1)健全区域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格局。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普及特殊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打造惠及每个人的教育。
——学前教育。构建公办民办并举的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9%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以上。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幼儿园3所,办园行为更加规范,保教质量全面提升。
——义务教育。深化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小于0.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小于0.45。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健全控辍保学工作责任体系,入学率达100%,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
——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稳定在98%以上。
——特殊教育。配置和完善学校特殊教育设备设施,健全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助学机制,推进全纳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
——社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民办教育在校生占各类教育在校生的比例达到20%左右。规范民办教育管理,提高民办教育社会影响力,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长足发展,突破性发展与“全域临空”相关的职业教育。
——社区教育。建立完善由区政府主导,多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严格实行“三级一体化”管理。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新建社区幼托机构30所以上。联合驻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教育机构参与社区教育建设,构建覆盖全区的社区教育网络。
(2)健全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
持续推进教育规范化建设,突出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健全党建新网络。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探索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打破行政管理壁垒,厘清、摆正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加强间接指导,减少直接安排,促进政府由“管控思维”向“治理思维”转变。健全教育督导工作网格。
——切实落实学校主体地位。推动依法自主办学,建立以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学校,不断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网络。 以学校为基地,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舆论导向三者相互合作,共同构建整体的德育网络,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健全教育安全风险防控网络。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防控管理网格化、安全防范教育常态化、安全信息管理网络化、学校安保建设立体化、安全事故处理和风险化解多元化”五维预警机制,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加大开放办学。动员社会参与支持监督教育,充分发挥家委会、“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群体及第三方评价作用。加强信息公开,把各项政策和重要事项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公开,使教育始终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3)健全课程现代化体系
深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革,探索开发以培养综合素养为核心的跨学科课程和主题学习课程。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加大微课程、在线课程、幼小衔接课程、讲座式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开发力度,形成区域课程实施新样式。
——课程目标的体系化。围绕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建立以核心素养为指针的校本和地方课程,形成教育教学的科学导向。
——课程设置的个性化。针对信息时代创新驱动要求,鼓励开设具有本校特色和优势的个性化课程,继续深化健康课题改革,推行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课程支撑手段的信息化。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促进线上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对接。依托黄石港区教育云平台,建立区域优质教育数字资源库,大力发展线上线下混合教育。
——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深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建立学业水平综合素质监测评价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夯实黄石港区教育品牌内涵。
——教师课程能力提升。搭建区域联动教研平台,鼓励教师从学习课程知识、开展行动研究、提升专业品格等方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创建。
(4)健全教育评价现代化体系
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经过5年努力,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
——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督导评价内容和指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改革学校评价。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年检目标管理制度和中小学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对学前教育机构,聚焦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等情况。对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落实好《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改革教师评价。把教书育人核心使命摆在最突出的位置,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导向。
——改革学生评价。树立科学成才观念,着眼探索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过程性评价办法,全面考察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着力促进人人成材。
——改革考试评价。推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能力建设,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考试评价制度。
——改革用人评价。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促进人岗相适,形成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注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四、“十四五”时期黄石港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实施党建引领工程。
1.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探索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五纳入”,做好党委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学习与研究工作。加强课堂、讲堂、报告会、研讨会、论坛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强化网络舆情管控,做好舆论热点引导与正能量宣传。持续做好校园防范抵制宗教渗透活动。
3.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强化党建引领,打造颇具特色的党建品牌,形成“基础牢固、活动规范、特色鲜明”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创新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大力推广“互联网+党建”工作法,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增强党对教职工、学生的凝聚力。加强党建带团建、队建,创建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区域特色。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提高学校群团工作水平。
4.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履职尽责,持续加强对“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决纠正“四风”问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校风带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品牌建设工程。
1.打造区域教育优质发展品牌。以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为品牌,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带动力。继续推动区域集团化办学改革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名校的教育龙头和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挖掘黄石八中、黄石十四中、广场路小学、中山小学四大教育集团的品牌内涵,形成黄石港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名片。扶持和培育市府路小学、武汉路小学、沈家营小学和老虎头小学建成省、市内一流、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名校,努力提升黄石港教育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打造学校特色项目品牌。以课程建设为主抓手,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课程化,凸显课程品牌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加强德育精品课程建设,每校做实做强1—2个市级德育精品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推进全民阅读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工作,创建书香校园和书香家庭,打造8—10 个经典诵读品牌。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实施率保持在100%,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做强现有体育传统项目校,新创建国家、省级体育项目示范校10所以上。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创建艺术教育品牌项目10个以上。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工作,打造大众山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江北学农实践基地等劳动教育品牌基地,争创全省(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培育20个市级精品学生社团,全区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率达到100%。
3.打造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品牌。充分发挥教育集团、品牌学校、名师(名校长)及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大教育精准扶贫和乡村教育振兴工作力度,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上贡献黄石港区教育力量,形成工作特色和品牌。
4.打造区域终身教育品牌。建立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格局,积极发展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老年教育,建设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平台,形成黄石港终身教育品牌。大力推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与开放,丰富教育资源。到2025年,学习型组织普遍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备,形成学习型社会。
(三)推进教育资源配置全面优化,实施条件提升工程。
1.提升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盘活存量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多元的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市级专项资金,丰富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改进学校财务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
2.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十四五”期间,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城市化进程建设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全面消除“大班额”。加快学校改扩建工程建设,完成黄石十四中、中山小学、花湖小学、武黄路小学、楠竹林小学、江北学校等6所学校改扩建项目。谋划好新建学校项目,完成磁湖北岸学校建设,新建花湖中学、桂花路小学、刘家湾小学,引进民间资本和教育资源建设高端民办中小学,加强与湖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合作,挂牌两所附属中小学,全区义务教育民办学校达到4所以上。谋划好江北校外研学中心建设,补齐校外活动基地不足的短板。科学规划学前教育布局,新增幼儿园15所以上,规范管理小区配套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在园人数达到50%以上。
3.加大学校现代化建设力度。科学制定黄石港区教育现代化创建实施方案,全面加强校舍场地、教育装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等方面建设,推进区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终身教育整体发展,全面实现区域内各类教育现代化。到2025年,学前教育现代化示范幼儿园达60%,义务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达80%。
4.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黄石港区教育城域网,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互联网出口带宽不低于200兆,实现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初步形成符合国家要求、具有区域特色、助力城市发展、服务教育民生的黄石港教育信息化体系。
(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实施提质强校工程。
1.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创建研学特色课程,做实研学活动,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大力开展文明健康教育,积极创建文明校园。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优化科学学科和实验员队伍,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加强中小学、幼儿园近视防控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力度,指导开展日常近视监测筛查,提升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能力。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增强美育熏陶,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鼓励学生坚持家务劳动,积极参加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引导全区中小学在素质教育发展上共建共享,比学赶超,争创特色,形成理念先进、公平优质、各具特色的发展新格局。
2.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推进课程现代化建设,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校本化实施体系。统筹规划区域性教育教学活动,构建区域性教育教学活动的框架体系,引领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加强省级“十四五”重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持续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工作。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课堂,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推进中小学招生工作改革,进一步依法完善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入学制度。深化教育集团化、学区化改革,充分发挥集团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集团相对薄弱校区的发展,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把每一所学校建成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3.全面优化教育评价。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创新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指导方式,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
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
4.全面提高学校办学实力。以现代化学校为标准,做强教育集团和品牌学校,增强教育集团和品牌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重点扶持新建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发展,在“三风一训”建设、学校治理水平提升、教师思想境界和专业能力提升、学生学业质量及学习素养提高、学校区域教育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缩小与强校的办学水平差异,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全覆盖的义务教育发展新格局。
5.全面提升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水平。依据“预防为主、信息共享、措施联动、服务师生”的协作原则,强化教医结合。建立教医联动机制,联合开展健康排查、学校突发疫情演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水平。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强师铸魂工程。
1.大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植教师文化,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形成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2.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加强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培养培训,重视年轻干部和后备人才建设,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到2025年,省、市名师达到30名以上,省骨干教师达到100名以上,市骨干教师达150名以上,市级以上名师工作室30个。设立教学成果奖,奖励在教学中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
3.优化教师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区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和区内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配齐幼儿园保教人员。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每年招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防止教师年龄断层,解决学科结构矛盾。完善教职工聘任制,推行教师全员竞争上岗。
4.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依托国培、省培、县市(区)培训、校本研修和名师工作室对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大力实施青年教师提高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及名师创建工程,力争在培养教育教学专家和拔尖人才方面有所突破。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培训制度,统筹管理校本培训和区县级以上培训,在坚持教研训一体化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实现培训手段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管理制度,规范教师定期注册登记审核管理制度,逐步实现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
5.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认真落实《教育法》《教师法》,保障教师待遇,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健全岗位绩效考核,有效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关心教师生活,提高教师幸福指数,全面落实惠及所有教师的各项补贴、补助等福利待遇政策,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六)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实施智慧教育工程。
1.推进公共服务平台(黄石港教育云)应用工程。全面建成具有教育资源和管理功能的黄石港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黄石港教育云)。建设区域基础教育在线精品教学资源库,拥有全学段、全学科的数字化教材资源和丰富的内生资源,教师和学生空间开通率100%。加大教育资源开放力度,创造条件向社会有序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大力推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与开放,丰富教育资源。
2.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工程。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规模应用、常态应用、特色应用,探索教育模式变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开展多层级、多形式的系列应用活动,实现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3.推进智慧校园示范工程。全面建成学籍管理、师生评价、督导评估、行为监管、安全指挥等系列教育管理系统,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撑。全区建设不少于10所智慧校园。
4.推进教育信息惠民工程。构建惠民工作法,搭建惠民服务中心、开通电话热线,强化惠民中心、教育局机关科室、学校“三级联动”,为社会公众开展学校招生入学、证件办理、成绩查询等教育服务,形成了“群众吹哨,局机关、学校全员联动”的教育民声服务大格局。依托信息化平台开发市民家庭网上学习系统和移动学习平台,支持全民终身学习。
五、“十四五”时期黄石港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坚持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健全和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要求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区教育局要主动担负历史使命,着力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发改、财政、规划、国土、住建、公安、编办、人社等部门要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在各项工作中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共同创设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
(二)推进依法治教。把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教育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法治教育资源,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推行管办评分离,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扩大办学自主权。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教学秩序等行为。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指导督办局机关和中小学档案管理达到省一级水平。严格依法考试,确保各项考试工作安全、平稳、顺利进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强化校务公开工作,深化由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学校管理机制。
(三)提升经费保障水平。把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关键举措,以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机制为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照法律法规,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进一步改革教育拨款办法,落实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革学校评价制度,形成区域教育评价指导意见。改革教师管理办法,深化义务教育“区管校聘”教师管理机制改革,破解教师职业倦怠。
(五)加强教育督导。充分发挥教育督导集督政、督学、监测于一体的优势,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强化教育监管。充分发挥督学职能,完善全区中小学督导工作机制,健全督学责任区制度。完善各类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测机制,建立健全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公报、通报、表彰等制度。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开展幼儿园办园水平评估,促进学校、幼儿园提高办学水平。
(六)创建和谐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进中小学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学校特色建设,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清新的文明风尚。健全平安校园创建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教育,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化安全应急演练,创建平安校园。推进学校后勤保障制度化建设,建立风险应急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教育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营造和谐教育环境。
首页 | 网站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黄石港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北黄石市黄石港区人民政府磁湖路180# 联系电话:0714-3042828
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007号 网站标识码:4202020002 鄂ICP备16019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