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策解读

文解丨关于《黄石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编制解读
发布时间:2022-07-08 来源:黄石港区人民政府


相关政策:《黄石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关于《黄石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编制解读


——2016年1月21日在黄石港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黄石港区发展改革物价局

各位代表:

根据国家、省、市、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和《中共黄石港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了《黄石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就规划编制说明如下。

一、《规划纲要》编制情况

我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人大、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区直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和全区各界的广泛参与下,自2014年7月18日正式启动,历时一年半,先后经历了重大问题研究和思路形成、规划纲要的基本框架形成、规划纲要起草及修改完善三个阶段,形成了《规划纲要》和“十三五”项目库。在规划的编制规程中,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三维纲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和“生态立区、服务业强区”,紧紧围绕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耳目一新、务实管用的要求。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区委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徐继祥任组长的规划建议起草领导小组,区政府成立了由区长陈汉华任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规划编制工作,对我区“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任务等重大问题形成明确意见。区人大多次召开调研座谈会,听取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地额指导。区政协全力支持规划编制,积极开展专题协商,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了重要建议和意见。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在前期调研阶段,多次召开全区“十三五”规划研讨会,形成了一批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成果。三是智力支撑强劲。2014年12月8日,区政府与湖北师范大学签订了规划编制协议,邀请编制专家团队进入我区开展规划编制调研,立足高规格、高起点,研究分析黄石港区“十三五”发展问题,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四是广泛征求意见。纲要起草前,规划专班先后赴江北管理区、花湖街道办事处、各片区、区直各部门、相关重点企业座谈。初稿和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广泛征求各部门、重点企业、市区相关领域专家及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对《规划纲要》进行了反复修改完善。五是动态紧密对接。注重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未来五年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注重在规划框架上与国家、省、市规划紧密对接;严格落实区委《规划建议》,确保规划内容与区委精神保持高度一致;注重加强与部门的沟通,充分吸纳相关职能部门的最新规划研究成果。可以说,规划的编制过程,既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智慧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动力的过程。

二、《规划纲要》基本框架

《规划纲要》的基本框架是在立足我区实际并充分借鉴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体例模式的基础上加以确定的,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总篇幅约25000字)。在这四个部分中,第一个部分总结了“十二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和主要挑战。第二、三部分提出了我区“十三五”时期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及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依次为:优化空间格局,打造鄂东现代商贸中心;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坚持绿色发展,推进魅力城区建设;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改革开放,创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坚持共享发展,切实提高民生保障能力。这6个方面战略任务中的前两项,围绕“争创全省同类城区第一、打造鄂东商旅中心、科教创新中心、医养中心和北斗产业应用示范基地,努力建成湖北省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奋斗目标,提出了要推进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培育创新发展动力。后4项则涵盖了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社会事业、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深化改革等各项内容,力求从内容上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重点突出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跨越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观点。最后一个部分,也就是第四部分是规划实施和保障机制,提出了规划的实施、保障和修订机制。

三、“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转型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服务业强区”,建设“四最”城区战略,以“争创全省同类城区第一、创建鄂东商贸中心、全省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为目标,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旧城改造、社会事业发展、城建城管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呈现出运行平稳、转型加快、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四个方面共34项指标。其中7项约束性指标已经或预计可以全面完成;在27项预期性指标性中,已经或预计可以完成的有26项,只有“全区生产总值”这1项目指标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离规划目标有0.31个百分点的差距。

黄石港区“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2010年

实际

规划目标

期末数

指标属性

2015年

目标

年均增速(%)

2015年

完成数

年均增速(%)

1

全区生产总值

亿元

84.8

163

14

161

13.69

预期性

2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65.66

70


70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8.3

[200]

15

[220]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7.16

106

12

124

16.75

预期性

5

居民消费率

%

39

45


45


预期性

6

地方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2.9

6

16.5

7.27

20.11

预期性

7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100

100


100


约束性

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按可比数)

%


15


15


预期性

9

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1.2


1.2


预期性

10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

吨标煤

/万元

1.5

1.27

[15]

1.27

[15]

约束性

11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吨水

/万元

51.5

43.98

[18]

43.98

[18]

约束性

12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0.9

1.5


1.5


约束性

13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20]


[20]

约束性

14

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

万吨

0.33


[10]

0.25

[23.27]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降低

万吨

0.58


[15]

0.49

[16.72]

氨氮排放降低

万吨

0.05


[9.6]

0.04

[15.27]

氮氧化物排放降低

万吨

0.49


[4.9]

0.41

[17.48]

1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60


80


预期性

16

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综合排放达标率

%


90


90


预期性

17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95


95


预期性

18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5


95


预期性

19

全区总人口

万人


24

4

25

4

约束性

20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4]


[4]


预期性

21

登记失业率

%

4.5


4.5


预期性

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658

29000

11.5

31674

13.71

预期性

注:量化指标均按现有统计口径和2010年统计数据测算; [ ]内为五年累计数;


四、《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安排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我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四个全面”为统领,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转型,三产强区,打造鄂东商旅中心、科教创新中心、医养中心,建成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发展目标安排

结合我区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参照黄石市“十三五”规划各项指标安排,综合各种因素,规划确定了我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人民生活、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5大类,24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9项、预期性指标15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2015年统计数据还未公布,《规划纲要》中的2015年基数,使用的是预计数,相应的2020年的目标值需待2015年的正式统计数据公布后,再根据年均增速进行核定。

1、经济发展类。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6项,其中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600亿元,年均增长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8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2%。

2、创新驱动类。创新驱动指标主要包括3项,其中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

3、人民生活类。人民生活指标主要包括6项,其中全区总人口年均增长率小于8‰,控制在26万人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1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734元,年均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年累计增长4万人;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

4、公共服务类。公共服务指标包括3项,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2000套。

5、生态文明类。生态文明指标包括6项,其中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5年累计下降12%;万元GDP用水量5年累计下降1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5年累计下降20%;森林覆盖率达到3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5年分别累计减少10%、15%、9.6%、4.9%。

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五大战略任务

(一)优化空间布局,打造鄂东现代商贸中心

“十三五”时期,重点实施服务业“13351”工程,即努力建成一个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构建胜阳港核心商务圈、环磁湖都市休闲旅游圈、黄石港·花湖物流商贸圈等三大商圈。到“十三五”期末,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0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95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打造“智慧城市”、“文化旅游”和“电子商务”三大新兴服务业产业链;建成义乌国际商贸城等5个具有高度辐射能力的大型市场;打造磁湖大厦等10栋总部经济楼,引进100家有实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建成1个省级物流示范园区。

1、推进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一是提升业态。推进传统商贸企业进行网上和网下交易,为传统服务业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扶持一批新兴电子商务企业快速发展。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促进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相结合,降低流通成本。二是提升功能。提升胜阳港中心集聚区的功能。重点改造提升和做大做强商贸、餐饮、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传统产业,挖掘和培育电子商务、金融、文化、教育、娱乐、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着力提高服务品位和水平。凸显黄石港和花湖地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建材、小商品批发等专业市场、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会展等行业,成为全市最大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做强环磁湖片功能节点,擦亮文化旅游名片。从磁湖、青山湖独特的生态优势出发,打造都市休闲区、宜居区、旅游区,大力发展旅游、研发设计、创意设计、唱吧、演吧、酒吧、电子商务、家政养老等综合性服务产业,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三是强化特色。按照“一条街、一个市场、经营一类产品”的模式,重点抓好城市记忆街区、教育特色街区、江南水乡风情街、仁智山水异域风情街、万达金街等特色街建设,构建中心城区商贸流通新格局。四是打造品牌购物圈。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积极扶持广告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义乌国际商贸城、奥特莱斯品牌购物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城区新地标,形成名商云集、精品荟萃,辐射鄂东地区的复合型休闲商务区,打造30分钟购物圈和品牌支撑、引领时尚的立体式休闲购物之都。

2、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互联网+为突破口,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文化旅游、金融保险和健康养老等产业为重点,加快建成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构建功能明确、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一是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会计法律、科技服务、管理咨询、电子商务等高端业态。培植2-3栋年纳税过千万的总部经济楼。二是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花湖片第三方物流集聚效应,打造制造业产后第三方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将黄石港物流园打造成集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三是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性金融总部、金融服务外包基地,打造1个品质高、配套全、环境优的金融要素中心、金融创新中心,积极推进企业到全国股权交易中心上市挂牌;鼓励发展风投、创投、股权投资等现代金融投资机构;加快提升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投资基金等服务水平。四是发展智慧产业。鼓励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居家养老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提升健康服务业的份额。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一是发展山水文化。积极开发长江滩涂、磁湖、青山湖、青港湖、牛头山、大众山等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力争“十三五”末将大众山打造成4A级森林公园旅游景区。二是发展工业文化。着力打造以华新水泥厂遗址和黄石港卸矿机码头遗址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版块。三是发展体育文化。发挥国乒基地特色优势,打造程菲、李珊珊等奥运名将品牌效应。开发建设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开发磁湖水上竞技等体育旅游项目。四是发展商圈文化。着力打造万达、摩尔城等集五星酒店、豪华影院、娱乐中心、美食餐饮等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打造“网络+商城”联手的运营模式,规划智慧商圈,打造1个“商、旅、文”三位一体中心。五是发展创意文化。推动华新工业遗址建设大学生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促进广场文化、市民文化、剧场文化、新媒体文化、影院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业发展。

(二)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1、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打造以北斗科技城项目为支撑的鄂东北斗电子信息产业应用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智能控制、高端软件,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加快“2025”中国智造和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形成关联度深,集群度大,竞争力强的北斗产业链。二是打造以智能装备、智能模具、智能输送为重点的鄂东先进制造业集聚基地。大力支持以网安科技为龙头的智能装备企业的发展;以高端化、品牌化为方向,支持华天自动化等龙头智能输送企业做大做强;以精密化、智能化、成套化为方向,重点发展通达模具、安信模具等智能模具产业。三是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支持卫材、威仕制药做强做大,培植奇灵制药、茶多酚壮大发展,形成黄石港区生物制药产业集聚中心。

2、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积极扶持专、精、特、优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广泛推广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和科学生产组织模式一是推进两融结合,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行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平台,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拓展服务功能。鼓励制造业进入或兼并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外包非核心业务,促进金融、保险、物流、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二是发展大工业数据产业。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体系。三是推进企业重组联合。加强辖区企业的资源整合,推进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联合,做大做强,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发展都市型工业经济。积极整合辖区现有闲置楼宇、厂区、车间等,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引进能够在中心城区生存和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有就业、有效益、有环保、有形象的工业项目,培育都市型工业。

3、培育创新发展动力。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打造鄂东科技中心、创业基地,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一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研究。二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集成和落实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政产研学用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建中试基地。四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培养引进一批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业、教育、医疗卫生和宣传思想文化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建立人才库和专家咨询团,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无视大力实施品牌强区战略。深入推进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强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督促和激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强化质量创新,促进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提高,努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区,争创湖北省政府长江质量奖1个。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进魅力城区建设

抢抓黄石入选全球“韧性城市”的重大战略机遇,统筹规划和适度超前建设我区各类市政公用设施,构建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市政设施体系,增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保障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和生活品质。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城市水景与城市文化特色明显、城区品位与市民素质同步提升的现代化宜居园林生态城区。

1、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建设宜居城区抓住国家棚改机遇,以棚户区改造来统领城市建设。大力实施人民街片、磁湖北岸片、钟楼片、金帆化工厂片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到2020年,城区新增建设用地120公顷,期末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推进解决市外贸码头、老电厂影响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问题,加快城区企业向工业园区与新区搬迁的步伐,严格控制中心区域建成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和建设规模,疏导中心人口向城西转移。

2、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活力城区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布局、完善网络、提升质量的要求,实施交通、市政公用设施、能源、信息等“四大体系建设工程”,提升城区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市活力。一是抓道路交通建设。加快沿江大道、江北兴港大道、黄石大道北延、湖滨西路、彩虹路等城区对外主要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接线工程建设。完善市区停车场规划,逐步取消道路停车点,逐步恢复辖区内被占用的地下停车场。三是抓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城市路网改造。做好花湖大道、花湖片区路网建设,加大社区管网综合改造。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契机,加快污水收集、污水处理、远程监控等项目建设,加大污水截流力度,加快江北管理区污水管网建设,实现雨污分流、收集全覆盖,初步建成“海绵城市”。

3、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城区按照“生态优先、林水相依、林城相融、自然和谐”的理念,结合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推进“五边三化”工作,全面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的10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设施,努力减少大气污染,积极配合实施磁湖、青山湖、青港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和江湖连通工程,早日建成生态城区,力争期末达到国家级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全区城市绿化率达38%以上。

4、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平安城区以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引擎,以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重点,抓住国家提倡的“智慧城市”建设机遇,着力推进“智慧城区”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体系,全面建设智慧黄石港区。

(四)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坚持教育强区,打造鄂东教育中心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普及12年基础教育,创建全国全省义务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20年,把我区打造成为鄂东科教创新中心。

2、坚持文化强区,建成全市文化娱乐中心完善各级各类文体设施,基本建立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我区建设成全市文化娱乐中心,努力打造文化强区。一是加快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建成1个区域文化体育中心、2个街道文体站。完成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建设。二是打造文体品牌,发展文体产业。精心打造华新水泥遗址等矿冶文化品牌、黄石港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近代工业文化品牌、体育冠军文化品牌三是培育文化骨干企业,打造文化企业品牌。挖掘国乒基地、磁湖文化内涵,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四是加大投入,扩充优秀文化人才队伍。

3、培育市场主体,打造鄂东医养结合中心。一是全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以鄂东医疗集团为核心,建立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业中心医联体,增强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二是提高服务水平,构建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依托12349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及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为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系统、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覆盖。积极采取购买服务、吸纳民间资本等,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或与周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重点推进华新医院、怡景广场、夕阳红等养老事业的发展。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改制企业医疗机构向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转型。全面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居家、社区、机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十三五”期末,把我区打造为鄂东医养结合中心。

(五)坚持改革开放,创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全面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推进外贸转型省级,积极扩大对外投资,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以改革促进创新。围绕盘活传统商贸资源、消化房地产库存,处置“僵尸”企业等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与需求的适应性和契合度。推动解决传统商贸业资源闲置和配置不合理问题,克服服务业发展盲目扎堆和同质化竞争现象;着力改善商居投资建设结构,引导房地产企业消化房地产库存;帮促工业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低效用地等问题。围绕提高政府效能,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教育体制、政府机构和职能改革,形成多监合一、联运服务的管理服务新格局。

2、推进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以提升外贸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优化贸易方式和出口结构,加强品牌建设。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销售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装备、能源产品、节能降耗环保产品紧扣。

3、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加强与沿海城市的对接,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新兴产业抓招商,大力引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总部经济、文化旅游、养老健康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积极引进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以增量激活存量,为产业升级换代注入新的动力。对接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基金,创新以商招商、合作招商、专题招商、节会招商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配套的重大产业项目。

4、促进企业联合重组。整合现有工商企业,盘活存量资源,促进企业对外联合、对内重组,实现以强带弱、以新换旧,引导企业走集团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5、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按照“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思路,主动对接大武汉,积极参与沿江大开发,学习借鉴九江浔阳等先进经验,切实加强与周边城区、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最大限度的吸取外地资源为我所用,变后发劣势为赶超优势。

(六)坚持共享发展,切实提高民生保障能力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社会资金,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大社会保险金征收力度,完善贫困人员救助体系,加强城市低保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健全住房保障供应体系。抢抓黄石被列为全国共有产权住房试点政策机遇,着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完善公租房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共有产权住房模式,着力解决特定群体的住房困难。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完善免费就业服务、政府购买就业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就业援助措施。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复退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完善就业失业调控与失业保障,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

3、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推进“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基层自治、科技支撑”的治理体系机制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努力打造“平安黄石港区”。 深化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健全社区自治服务功能。完善社区居民网络化信息管理机制。推广“黄石港772号楼”等群众自治做法。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全面实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培养计划”。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制度。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继续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全面推进依宪行政,着力打造港区法治政府。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推进食品药品安全行政监管、技术支撑、应急处置、社会共治、信息化“五大保障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构建社区社会事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完善社区居民网络化信息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培训与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建立灾害预警、灾情会商、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和社会动员机制,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双拥优抚安置水平,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努力开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新局面。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六、关于“十三五”规划发展的重大项目

为支撑“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在《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中,同步建立了区“十三五”项目库,并不断滚动更新充实,目前入库项目172项,总投资约1263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128项,总投资约1240亿元。

1、工业类项目。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智能模具、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主要实施24个项目,重点抓好北斗科技城、浪潮大数据研发中心、艾绿环保、卫材现代中成药生产基地、华天自动化生产线等具有发展潜力的大项目

2、房地产类项目。通过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切实改变城区面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主要实施45个项目,重点抓好绿城玉兰花园三、四、五期、紫金花城、人民街片地块旧城改造、黄棉俱乐部地块改造等项目。

3、现代服务业项目。通过实施旅游、物流、金融、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进一步优化我区产业结构。主要实施39个项目,重点抓好华新水泥厂遗址保护工程、蓝溪汽配城、临安物流、世民博文化产业园、大众山省级森林公园、黄石港区众创空间、黄石广慈老年病医院及健康养老园等项目。

4、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区承载能力,主要实施32个项目,重点抓好江北城镇化建设、黄石港城区下水管网建设改造、湖滨路、武汉路地下停车场、沿江大道建设、过江隧道等项目。

5、生态环境项目。通过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等手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实施14个项目,重点抓好沿江江滩公园建设、青山湖治理、牛头山山地公园建设、江湖连通等项目。

6、社会发展项目。通过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主要实施17个项目。重点抓好磁湖北岸学校、江北学校、八中等10所学校的新建及改扩建工程、北斗示范城、奥体中心、江北医院等项目。

由于能力和认识水平所限,《规划纲要》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指标体系和发展速度尚需区委、区政府作最后定夺。我们将按照各位领导的意见,对《规划纲要》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首页 | 网站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黄石港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北黄石市黄石港区人民政府磁湖路180# 联系电话:0714-3042828

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007号 网站标识码:4202020002 鄂ICP备16019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