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4月7日)
发布时间:2004-04-07 来源:黄石港区人民政府

——200447日在黄石市黄石港区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长成佳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本届政府履行职责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区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区六次党代会精神,突出落实深化改革、项目建设、优化环境三件大事,克服了“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取得新成绩。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全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8.6亿元,同比增长13.7%,人均2.6万元,人均值跃居全省县(市)区之首,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13.9 %,第三产业增加值31.9亿元,增长13.3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60万元,同比增长25.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8.7%,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投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亿元,同比增长31.8%;加快发展服务业,培植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93亿元,同比增长15.2%。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22亿元,同比增长11.5%,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97.2%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政府转让产权,职工转变身份,企业转换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属地企业改革。指导市日用机具厂、市卫生材料厂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支持宏扬公司、一塑等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协调、帮助金龙商厦实现部分资产变现,通过改革、改组焕发了企业新的生机和活力。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接收了市下放属地管理企业133家,确定了“保持稳定,盘活存量,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依法破产一批、深化改革一批、退二进三一批、挂牌出让一批和依法核销一批”的办法,基本完成了长江饭店等8家企业的改制,实现了属地管理企业平稳过渡,生产经营正常进行,企业职工比较稳定,改制改革逐步启动的工作目标。为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多方筹资800多万元支持珍珠果有限公司等企业异地重建,建立了100万元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基金,支持一批中小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区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和减少了收费项目。加大财政支出改革力度,严格了部门预算管理,完善了招标投标中心,规范了财务管理。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13万美元,同比增长55%;实际利用内资2.23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外贸出口1000万美元,同比增长66%,均大幅度超额完成市下达我区任务。

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发展经济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取得了项目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全年全区新建、扩建、技改项目148个,其中竣工投产80个,在建25个,跟踪洽谈43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华诚制药、卫材药业及飞云制药等企业的GMP改造,赛玛特生活广场等项目的竣工经营,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珍珠果系列饮品深加工项目已经开工;磁湖北岸开发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有序进行,区科技工业园标准厂房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规划方案已评审通过,即将启动建设,为城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建城管不断创新。坚持以把我区建设成为适宜于人们创业和生活的首善之区为目标,大力加强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沿”开发有效推进。全年启动开发项目12个,顺佳花苑、青山花园小区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启动了新街口、延安路三橡胶厂、绒线厂及胜阳港等片的旧城改造,完成了南京路、大众乐园片旧城改造项目的调查摸底和前期准备工作;保证了在我区的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前期拆迁的顺利实施,江堤禁脚防洪障碍物拆迁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被评为全省堤防建设先进单位;完成了磁湖东岸建筑物及昌明路扩建的拆迁任务;完成了市中心集贸市场消防通道的疏通、整治;花湖泵站建设拆迁工作顺利完成。城市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完成硬化道路5600平方米,改造下水管网2000多米,疏通下水道42000米,实施了城区主次干道景点的拆墙透绿,整治了永安里、武汉路、钟楼、中心集贸市场和华新二村菜市场、黄石港粮油市场的周边环境;打通了一批小街背巷的消防通道,重点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整治了青山湖、磁湖沿线的环境,清除了青山湖连通港淤泥,基本完成了湖滨中路立面整治任务;深入开展“洁绿亮美”和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全区有12家单位步入省、市级创建文明卫生先进单位。

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80元,同比增长8 %,辖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7.5亿元,均居各城区之首。大力实施“一千双百”工程,努力开拓就业岗位,全区新增就业岗位7187个,介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005名,帮助810名“4050”人员和280名双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全年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全年全区月享受城低保人数平均达到10811人,月发放保障金70多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积极支持和帮助辖区中小企业和下岗再就业人员争取小额贷款128万元;多方筹集资金4000余万元,帮助3000多名困难企业职工实现了买断安置和出下岗职工再就业托管中心,落实了企业军转干部有关政策。

科教兴区深入实施。进一步完善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推进科技进步取得新突破。继续高标准预算并投入科技三项经费和科普事业费,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56项,区科技研发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年全区新增科技型企业9家,同比增长20%;科技型企业新增税收480万元,同比增长30%;实现高科技企业增加值8900万元,占工业增加值的19%;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52%,同比增长1.1%;积极组织企业进行科技项目攻关,科技企业申报并获得批准专利28项,连续第三年获得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推进科技进步目标考核第一名,荣获推进科技进步全国先进城区。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引进各类人才800多名,其中中高级人才127名。教育强区创建工作成绩显著,幼儿教育迈入全国先进行列,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市)区,教育科研迈上新台阶,被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教育科研8强县(市)区;小学课程改革试验取得成效,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分别在我区召开了小学课改试验现场会;名校培育工程捷报频传,广场路小学、中山小学在获得省级示范小学后,再接再厉,进入了全国小学600强,八中、十四中、中山小学进入全省中小学综合实力50强。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事业支出2078万元,占当年财政经常性支出的29.75%,学校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装备明显改善;进一步深化办学融资和学校收费、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中英文学校建成开学。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非典”防治成效显著。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全区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科学防治,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区政府被评为全省防治“非典”先进单位。社区建设继续推进,科技、法律、文化、卫生等进社区工作扎实开展,社区设施和环境进一步改善,社区服务进一步创新,社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社区建设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文体卫生事业继续进步,社区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以“健康生活从社区开始”为理念,广泛开展了关爱生命和“送健康到家庭”活动,创建全省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工作起步顺利。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温馨服务、造福市民”主题活动深入人心,低生育水平继续巩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辖区单位计划生育水平合格率100%,人口出生率降到6.07‰,人口出生性别比控制在10094,荣获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城区。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有效开展“一创二建三进”活动,群防群治网络更加健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信访工作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增强了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国防教育、双拥共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开展,优抚安置工作得到落实,征兵任务圆满完成。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农林水利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统计、审计、工商、物价、民族、宗教、保密、档案、地方志和老龄、残疾人事业等都取得了新成绩。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异彩纷呈,为我市荣获双拥模范城和全省文明城市作出了突出贡献。以创建学习型城区为目标,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市民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区、街、社区三级文化网络,举办广场音乐会、广场电影、广场汇演等文体活动80多场次,参与市民达5万多人。按照“让群众知情,让群众参与,让群众方便,让群众满意”的宗旨,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转变了机关干部作风,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办事效率。坚持依法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人大议案、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见面率、满意率均达100%。密切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区,积极推进“四五”普法和执法责任制,政府系统工作人员学法活动长期坚持,建设法治城区的水平不断提高。

2003年是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困难中求发展的一年,也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实现了新一届政府的良好开局,为实现五年战略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各位代表,一路奋斗,倍感艰辛。过去的一年,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上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领导、老同志及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黄石港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综合经济竞争力还不强,抗风险能力不够。经济质量欠优,开放外向度不高,二、三产业发展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具有支撑作用的特色产业、特色市场尚未真正形成,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够。二是改革的任务重,已改制企业有近一半职工身份未转变,市下放属地管理企业改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些体制性阻碍难以突破。三是生产要素制约问题突出。土地资源紧缺,工业招商项目用地成本高,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大。由于中央、省、市分税制政策调整,城区财政收入可用资金增长量小,难以腾出更多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难。人才创业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四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新矛盾不断出现,就业与再就业及社会稳定的压力一时难以根本缓解。五是居民生活环境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六是政府职能转变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部分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作风、素质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要求。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今后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一定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下定决心,知难而进,迎接新的挑战,创造出无愧于全区人民的新业绩。

二、2004年主要任务

    200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年。做好2004年工作对我区加快发展,率先实现小康城区的目标至关重要。2004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深化改革、项目建设、优化环境三件大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努力扩大就业与再就业,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这个总的指导思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1%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增长7.8%以上;新增就业人数3500人以上,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确定上述发展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我国的投资、消费、出口增速加快,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改革步伐加快,国民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继续增强,消费需求增速将明显高于2003年。从自身来看,我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建设,特别是近几年的较快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发展环境大为改善,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做到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努力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今年的工作重点是:

(一)围绕“三件大事”抓突破

落实好市委提出的深化改革、项目建设、优化环境三件大事,是全区人民加快黄石港区发展的重大使命。在过去一年已取得实效的基础上,今年务必实现新突破。

深化改革要有新突破。一是深化企业改革。围绕“政府转让产权、职工转变身份、企业转换机制”和“产权人格化、投资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化、经营者职业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有利于增加地方税收,有利于加快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为原则,实行一企一策、规范运作,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属地管理企业的国有资产或国有股权从竞争性领域和部分公益性领域、行业退出,基本完成企业改制和深化改革任务。对上一轮改制不彻底、恢复生产无望、债务包袱沉重、职工安置不到位的企业,积极协助企业协调银企关系,解除债务链套,引导企业通过破产、清算等办法,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企业退市变现安置职工;对尚未改制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深化企业改革的政策精神,科学制订改革方案,成熟一家,改制一家,保证改革、改制工作规范有序、平稳推进。今年要重点推进医药公司、祥隆公司、化工供销公司、印刷厂、一轴和第三橡胶厂的改制。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好职工,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地处置资产,突出选择有实力的企业和老板收购、兼并改制企业,做到优势优先,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努力实现转机建制,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高度重视国有资产评估、转让,严格依法办事,严格操作程序,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二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原则上改制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或中介服务机构;对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其行政管理、执法监督职能原则上收归政府主管部门,撤销原事业单位或根据需要逐步组建为市场化的服务机构。对保留的部分公益型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评聘公开的聘用制和以规范工资为核心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全新的用人机制。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发挥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努力扩大投资。千方百计地利用外资,引进内资,激活民资,争取国资,经营筹资,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上推进资金来源多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研究和形成企业自身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投入的引导作用,支持企业增加技改项目投入,扩大再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项目建设要有新突破。项目建设是立区之本,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最快捷、有效的手段,2004年我们要继续抓住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不放松。一是突出大招商。牢固树立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和经济工作总纲的意识,继续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进一步加大部署、落实和考核力度,努力实现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的目标;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构筑广泛的社会招商网络,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形成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组织精兵强将,组建专业小分队,参加省内外的经贸洽谈活动,选定重点区域,实行重点招商,扩大招商范围,把招商引资从工业、房地产开发、商业贸易拓展到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娱乐、旅游及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树立政府招商与企业自主招商并重,资金引进与技术要素引进并重的意识,实现以外引外,以贸引外,以商引商;拓宽引资渠道,开展网络招商、中介招商、上门招商、委托招商、设点招商和产业招商;加大招商引资考核力度,努力实现招商项目到资80%,在谈项目签约80%,签约项目开工建设80%二是抓好大项目。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要把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放在工业大项目,将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跟踪协调服务好珍珠果系列饮品深加工项目,确保10月份以前竣工投产,加快科技工业园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项目的谈判进程,力求早日开工;抓住全市大搞城市建设、旧城改造的历史机遇,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大项目的规划、启动。对各在建项目要搞好协调服务,力求早竣工,早投产;对签约项目要跟踪督办,力求早启动,早开工;对在谈大项目要加快谈判进程,力求早谈成,早签约。建立完善项目库,做好项目包装推介工作,结合区情寻找大项目。三是构筑大平台。用好存量平台。按照“把存量土地卖起来,把闲置设备转起来,把空出厂房用起来,让下岗职工忙起来”的思路,支持辖区企业资产重组、嫁接改造、招商引资、退二进三和创新机制,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做大品牌存量,走品牌强区之路,光大“老字号”,创新新品牌,逐步形成以纺织服装为龙头,以医药化工和轻工食品为两翼的品牌体系和产业群体;改造活市,整合商贸企业存量;建场兴市,激活居民消费存量。完善园区平台。加大园区整合力度,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增强园区吸纳项目能力,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功能齐全的都市精品园区。进一步完善区科技创业中心的“孵化”功能,提高进驻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支持孵化成功的企业进园发展。完善科技工业园功能划分,提升医药行业、电子信息行业、新材料行业和机电一体化行业、专业化水平。打造新区平台。抓住江北农场将划归我区管理的有利时机,按照“理顺关系、政企分开、市场运作、分步实施、保持稳定”的总要求,科学定位,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分级管理,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江北农场逐步融入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拓展创业平台。努力改善创业环境,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优化环境要有新突破。一是改造硬环境。进一步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构筑有利于投资,有利于经商,有利于发展的基础设施硬环境。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继续实施“三沿”开发战略,配合市政府搞好磁湖开发建设、青山湖污水截流综合治理和花湖泵站等工程建设,逐步启动条件成熟的旧城改造项目,完成磁湖东北片的综合治理,竭力做好辖区内市重点工程的前期拆迁工作,继续跟踪后河堤搬迁项目,力争早日启动。强化城区管理,继续开展“清除暴露垃圾、清除占道经营”的“两清”行动,推进卫生城区和园林城区建设,推进社区环境创新,营造居民安居乐业的港湾。二是创优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支持项目建设、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完成新增税收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投资5000万元以上、新增就业500人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的责任单位及个人给予重奖。严格落实《技改项目贴息管理办法》,增加对科技项目带头人的奖励比例,继续奖励纳税大户。三是营造良好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为企业提供市场、技术、管理和招商引资等各类信息服务;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和民间商会等中介组织, 促进行业自律;利用政策引导、促进各类市场规范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行零收费,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将创“零发案”社区活动延伸到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深入开展“人人都是发展主体,人人都是投资环境”活动。广泛开展“建信用黄石港区,做诚信黄石港区人”活动,塑造信用政府,建设诚信企业,培养守信公民。

(二)围绕四大重点抓落实。

进一步落实以民营经济为主发展区域经济。一是营造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采取切实措施帮助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大力鼓励和推进民营经济非禁即入,实行“先放开,后引导;先搞活,后规范;先发展,后提高”,努力营造民营企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发展氛围,在全区形成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新局面。二是精心培育更多民营经济主体。继续实施“一千双百”工程,每年发展一千个以上的个体工商户,二百个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对新办民营企业试行培育期制度,允许先营业后登记,先经营后收费。采取政策扶持和因势利导的办法,鼓励市民成为投资创业的主体。通过试点推行“创业信贷、政府贴息”的办法,放手发展各种民间资本的相互参股以及资金、技术的多种合作,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社会资金,掀起民间投资创业热潮,形成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创业兴业的发展局面。三是大力支持现有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到“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相结合,对辖区现有的民营企业,要重点选择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成长型企业,从财税政策、贷款担保、技改贴息、人才、科技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在各个行业培植一批民营龙头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帮助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多方融资上技术、上规模、上档次,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上市公司的雏形。

进一步推进“三产经济活区”战略。一是实施大商贸工程。抓住今年是我国入世三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服务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国内外有影响、有实力的现代商贸服务业集团,重点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商贸企业的改革步伐。重点扶持中商平价、赛玛特、金港量畈店等连锁经营企业,着重整合鄂东商城资源,加速大桥商贸区的开发和配套建设,将胜阳港和黄石港的商贸服务业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把我区建设成为商贸业大区和强区。二是实施大流通工程。依托日趋完善的交通网络框架和产业资源,规划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物流市场,支持电器、服装、家具、装饰、灯具等专业市场壮大规模。扶持现有交通物流企业发展状大,形成规模效益。大力发展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等新型流通行业。三是实施新产业开发工程。加快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新业态,进一步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对房地产中介机构、装饰装修、物业管理等行业的引导和监管,加强汽车消费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住房与汽车消费;加强青山湖、磁湖等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完善休闲、旅游消费环境,强化旅游促销。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民营化和股份制改造。四是加快实施三沿开发。重点按计划实施好磁湖北岸生态小区的开发建设和青山湖北岸的建设,稳步推进胜阳港、人民街等片的旧城改造项目的启动建设,把建设中高档居住区和普通老百姓住得起、住得好的经济适用房结合起来。按“让利于民,确保稳定”的要求搞好拆迁工作,成熟一块,启动一块,逐步把我区建设成鄂东南的创业、消费、服务和旅游中心。

进一步强化工业的经济支撑作用。一是优化工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污染少、耗能低、效益高的新型工业项目和劳动密集型项目。以市场为导向,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吉雄、卫材、飞云等生物制药企业GMP改造达标验收,早日形成增量生产力。以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为重点,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使更多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重点扶持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通讯、精细化工、食品饮料、轻工机械等都市型工业。二是大力实施龙头工程。按照“引进与培育、改造与提升、规模与效益并重”的思路,支持一棉、康达、卫材、飞云等企业树立品牌战略,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出口,提高效益,形成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 引导和规划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轻工机械、食品饮料等行业,把产业集聚效应转化成供应链优势,从原材料加工到零配件组装,再到工业制成品,发挥族群优势,获取产业链条中不同的利润区间,形成“一龙腾飞,群体分利”的企业群聚格局,逐步形成龙头行业。三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倡导成立区域企业家联谊会和企业家发展促进会等企业家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企业家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引导并鼓励企业规范经营,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定期组织企业家外出交流、学习培训和 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家参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订,激发企业主的扩张意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引导企业不断做大规模,提高效益。

    进一步创造科教兴区新优势。一是健全推动科技进步的机制。把科技进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落实领导责任,建立科技创新的责任机制。制定更为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切实解决创业人才的后顾之忧,做到既能引进人才,又能留住人才,更能发展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加大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力度,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对科技三项经费中技术改造项目的使用和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的申请,不限技改项目的内容,不限所有制性质,只看项目的评审论证结果。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二是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服务的需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完善并充分发挥黄石港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科技服务效能,采集、发布应用领域的科技攻关信息,推广科技成果,开展“产学研”成果信息交流。进一步强化区科技工业园对高科技企业的吸引力和科技辐射效应。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科技创新服务机制和服务体系。同时,加大科学普及工作的力度,通过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扩大科普进社区成果。三是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建立科学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工作评价体系和教师评价体系。根据规划,进一步建立 完善学校课程改革制度。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支持黄石中英文学校等民办学校的发展。大力开展各类有市场需求的教育和培训,促进教育消费。完善并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充分发挥我区教育优势,大力支持湖北师范学院进档升级,壮大发展。

()围绕统筹发展抓协调。

切实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认真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关于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就业再就业领域和渠道。坚持把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作为事关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事来抓,完成全区新增就业人数3500人以上,重点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和有两人以上下岗失业家庭人员实现再就业。为困难群体提供职业介绍、就业信息、免费培训、生活救助、接续关系等就业援助,把财政资金、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等政策落到实处。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政府出资创造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和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等就业型经济。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区劳动力市场、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就业服务站作用,强化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做好复员转业军人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工作。探索市场化、货币化等多途径安置退役士兵的办法。

努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完善城区贫困人员救助体系,探索符合区情的扶贫解困等社会救助基金筹措长效机制,加强城低保工作。进行城低保人员医疗救助试点。大力调整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认真落实“两个确保”,妥善解决原区属三家国有企业出中心人员清偿安置,积极协调市下放属地管理国有企业职工出中心工作。解决好辖区内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妥善安排好困难职工的生活,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活动。

全力以赴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思想,巩固和完善社会稳定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分片包稳责任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健全综治、司法、信访联动机制,强化基层化解各类矛盾的能力,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以创建平安城区和零发案社区为目标,加强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打、防、控一体化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促进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坚持信访、政务值班制度,强化基层化解各类矛盾的能力,力求将不稳定苗头化解在始发阶段和萌芽状态。建立安全生产检查督办机制,着力整治安全生产隐患,逐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和责任防范体系,防止重大火灾、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千方百计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稳步推进社区建设 改革社区用人制度,结合社区换届选举,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试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直选,逐步改善社区工作者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逐步推行社区义工制,试点建立社区建设服务专项捐助资金。逐步建立社区居民道德信用档案。全面推行物业管理,按行业指导,街道组织,社区为主,用市场化的办法将社区、小区的物业管理推向社会,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大力推进"小区更新"工程,多方融资,逐步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不尽人意的环境状况,争创安全、清洁、卫生、安静及环境优美的省优、市优住宅小区。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体育事业。按照“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思路,重点扶持一批基础较好的民间文化组织,形成来自社区、面向社会、服务群众的社区文化活动网络体系。

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做好“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创建省中医药示范区。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品牌,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由“低水平、 广覆盖”向“高水平、全覆盖”延伸,争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城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坚持“温馨服务,造福市民”的主题,从源头治理,稳定性别比和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争创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城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争创“全国城市体育文化先进社区”。结合“星光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老年福利设施,通过开展各种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加强农林水利、统计、审计、动检、保密、档案、对台及残联和妇幼保健工作,做好民族、宗教、人民武装、国防、双拥和修志工作。

()围绕执政为民,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为民服务宗旨。坚持以民为本,使亲民意识融入每个公务员的日常工作,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了解民情民意, 下大力气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转变机关作风,落实首问负责制,做到态度热情,主动服务。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电子政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效能监察中心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职能,逐步建立高效的行政审批、管理模式和运转协调机制。进一步深化政府部门与基层的联系,完善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努力做到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件件有答复,事事有着落。

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围绕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深入基层,摸实情,办实事,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多方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要求,必要时通过社会公示或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众参与度和透明度,进一步发挥政府决策咨询顾问的作用,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坚持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 。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重视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依法治区进程,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教育,做好考核验收工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责,健全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督查制、错案追究制和评议考核制等执法制度。切实做到执法主体合法,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行为规范。坚持“一月一法”学习制度,强化《行政许可法》等行政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落实,对凡是涉及行政审批和为民服务的部门和单位必须进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按照《行政许可法》严格规范运作程序。

健全公共财政机制。围绕深化税赋改革,完善征管体系,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吸引凝聚各路资金合力参与开发区域经济,提升和改造存量财源,开发增量财源。充分调动街道办事处理财的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培育新兴财源的格局。坚持依法治税,加大征管力度,提高收入质量;大力压缩一般性行政开支,降低政府运行成本,确保预算平衡。进一步加大财政改革力度,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制度;做好财会核算中心的规范管理工作,从制度上、源头上预防腐败行为的产生;科学合理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摒弃数字出政绩的错误观念,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放到真抓实干上,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进一步健全督查制度,加大工作督查力度。通过建立相应的干部考核评价标准,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批评和惩戒。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分批分类抓好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电子政务的应用能力。围绕经济增长目标和实际工作任务建立健全责任考评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激励全区公务员在各自岗位上, 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尽心尽力尽责。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大治本力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稳步推进述职述廉制度,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作为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坚持清正廉洁,干净干事,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在一个干事业、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4年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区委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把我区建设成为适宜于人们创业和生活的首善之区而努力奋斗,共同创造黄石港区的美好明天! 


首页 | 网站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黄石港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北黄石市黄石港区人民政府磁湖路180# 联系电话:0714-3042828

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007号 网站标识码:4202020002 鄂ICP备16019304号